◇◇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请看刘亦婷父母如何造假、说谎

  萧愚

  面对我的质疑,面对网友的质疑,你们避重就轻,从来不敢正面回答,好像
只有一棵救命稻草可抓,就是拼命诋毁。

  这次伪书的事情好像又成了你们的救命稻草,可惜,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
了。你们可能根本想象不出我为什么对这件事如此坦然,因为客观上,我实在想
象不出我故意用伪书的动机是什么,根据一位网友的考证,用伪书跟用真书效果
是一样的,主体内容并无差别;而主观上,我确切的知道自己的确不清楚《卡尔
威特的教育》是伪书,甚至可以说,在有网友提出这个概念之前,我连伪书的定
义都不知道。不过我倒很清楚的知道卡尔威特是个伪天才。

  接下来我再教刘亦婷父母一个写作常识。就是在写批驳文章时,一定注意把
论据的来源交待清楚。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既然你们在标题中用了耸人听闻的
“证据确凿”几个字,为什么不把这篇文章的原文给读者呢?既然你们不提供论
据的来源,我只好代为效劳了。这篇文章的网址在此。
http://news.sina.com.cn/c/2003-03-14/1457947232.shtml

  你们提到的这篇文章,即便我现在仔细阅读,也根本无法做出清晰的判断,
即《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原来是本伪书。在这篇文章中,你们有两处地方提
到了“伪造译著”,但很快被人反击。一处反击是“在哈佛大学图书馆检索到的
《卡尔·威特的教育》,反过来却让刘卫华非常难堪。” “这个结果让刘卫华
非常难堪,因为刘卫华说的时间与哈佛大学图书馆藏书的时间不一致。” 另一
处反击是,京华出版社主编华飞则说:“刘卫华的声明不会有任何结果。谁侵权?
这件事争论下去没有任何意义。”“京华出版社出版的《卡尔·维特的教育》,
不完全是翻译,只是在翻译后进行了重新编写。”

  请原谅我对你们有一些成见,看到这两处反击,我的直觉是“原来刘卫华同
志又在无理取闹呢”。

  再看文末几段内容:《卡尔·威特式教育方法不尽科学》,《哈佛女孩成长
模式不可盲信》,《早期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家长》,更是给人明确的印象,这篇
文章的主旨是阐述哈佛女孩式教育不是主流,而不是什么《卡尔·威特式教育》
是伪书。必须声明,这种印象是我现在仔细阅读本文之后,而非当时的阅读感受。

  当时的阅读更加先入为主,直奔主题,寻找恰好能支撑我的《从卡尔威特到
哈佛女孩》一文观点的专家说法。其他的内容诸如口水战之类当时对我来说并不
重要,也并无深究。

  不知刘亦婷父母是否想知道我这篇文章的标题《请看刘亦婷父母如何造假、
说谎》是怎么来的。其实,这是受你们的启发,学习你们的文风而来,我当然也
会大呼小叫,弄出耸人听闻的标题。不过,与你们不同,我是有证据的,而且证
据真的确凿,连涉嫌两个字都不用加:你们提到的这篇文章,大标题是《哈佛女
孩式教育不是主流?》,而非你们所说的《卡尔·威特的假戏应该收场了》。而
这篇文章的主旨也根本不是在揭露《卡尔·威特的教育》是伪书,而是在揭露卡
尔·威特和哈佛女孩早期教育理论的荒谬。

  有一个网友对我说,“宁可跟明白人打场架,也不跟糊涂人说句话,你会惹
上是非。”这个网友的确是个高人。

  顺便谈谈你们所谓的谣传以及你们的所谓澄清:

  1."刘亦婷父母在报社和出版社工作,利用职权炒作自己的女儿。"事实是:
我们夫妇都是无权无势的杂志编辑,根本没有“职权”去操控成都和全国的媒体。

  Xiaoyu:

  首先,这则谣传纯属子虚乌有,不过是一个网友的回帖中顺便提到。不知为
何小题大做。

  其次,说到操控,我想有直接和间接之分,你们的做法正是间接利用了媒体。
你们大肆传播老卡尔把白痴变成天才的早期教育神话本身便有巨大的炒做嫌疑,
就像水变油、永动机等新闻一样,何愁没有人来报道?更何况,你们把哈佛这杆
大旗当作招牌,何愁没人来报道?

  刘亦婷父母:2、"父母把刘亦婷包装成天才。"

  事实是:我们在两本书中都反复强调“教育比天赋更重要”,从来没说过刘
亦婷是天才。每次回答媒体和读者的这类提问,我们都要强调“刘亦婷不是天才。
培养高素质的孩子,天赋正常就行了。”……对真卡尔·威特的早期教育感兴趣
的读者,请直接参阅《早期教育和天才》。

  Xiaoyu:

  你们的想法容易看穿。你们号称师从老卡尔威特的理论,老卡尔理论的核心
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把白痴变成天才。《早期教育与天才》这本书的书名告
诉我们一切,就是通过所谓的早期教育把一个白痴、低能儿变成天才。而实际上,
这种早期教育跟早期迫害没什么两样。

  你们到处说刘亦婷天赋一般,跟老卡尔说自己儿子白痴如出一辙,就是为自
己“神奇”的早期教育理论做铺垫。然后,在对刘亦婷进行一系列诸如“提前输
入词汇”的荒谬“教育”后,便幽幽的亮出底牌,你们看,我的女儿3岁测智商
183,五万人里挑一(一般认为,智商140以上就可以说是天才了),这全是我们
培养的结果啊。

  你们虽然没有明说刘亦婷就是天才,这种暗示还不够吗?当然,你们觉得还
不够,又牵强附会地炫耀刘亦婷十个月时“艺术细胞已形成”,三岁时热衷在钢
琴上即兴作曲,六岁时自学电子琴。当然,这种对刘亦婷各项成长指标牵强附会
的炫耀不仅这一处,我后面会附录几则。

  看来,你们到现在还对老卡尔·威特的理论无限推崇,还在向读者“热心”
地推荐卡尔威特,我对你们的忧国之心佩服之至。

  补充一句:关于刘亦婷的智商问题是个无解的问题。你们说多少就是多少。
但是,我对刘亦婷183的智商强烈质疑。你们对她实施提早教育,之后又像铁人
一样培养她,但她初中入校成绩却是120人中的第89名,初中时最好的时候不过1
到10名徘徊而已。我见过不少智商普通的人靠努力便能长期锁定前三名,这真是
一件奇怪的事情,难道智商与学业成绩没有关系?

  刘亦婷父母:3、“父母把刘亦婷包装成没有缺点的完美女孩。”

  事实是:我们在书中多处提到了刘亦婷的缺点不足及克服过程。如果刘亦婷
没有缺点不足,还需要父母和学校的培养教育吗?刘亦婷的成长过程本身,就是
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我们也在不断观察、研究和调整培养孩子的方法,以避
免走弯路。在刘亦婷0-18岁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有意从十个方面培养孩子(即:
身体好、头脑灵,性格优,兴趣多,情感美,知识广,品德正,能力强,后劲足,
发挥佳),促使刘亦婷全面发展,成长为品学兼优的好孩子。这种孩子品质和性
格没有明显缺陷,最大的不足就是缺乏知识和经验——倘若基本素质没有明显缺
陷就是"完美",那么这种"完美孩子"中国还有很多,刘亦婷只是其中之一。这是
一种真实的存在,既不需要包装,也用不着抹杀。

  Xiaoyu:

  我想我已经看明白了你们的逻辑。你们的意思是说,刘亦婷过去是有缺点的,
但是,经过你们的精心培养,刘亦婷最终成了一个十项全能的女孩。且按你们的
话说,“这种孩子品质和性格没有明显缺陷,最大的不足就是缺乏知识和经验。”
我的理解是,这句话相当于说这个孩子没有任何缺点,因为这个世界上有谁敢说
自己不缺乏知识和经验呢?

  所以,有人说你们把刘亦婷包装成了没有缺点的完美女孩一点都没有冤枉你
们。

  而在我看来,刘亦婷不仅有缺点,而且缺点很多。当然,我没有雅兴跑到哈
佛或者成都去做调查。我只相信一句话,文如其人。比如,从你们一贯的文风里
我已经初步了解了你们的为人。现在,我再来帮助你们认识一下你们的女儿,看
看她到底是不是如你们所说仅仅是“缺乏知识和经验。”

  我想,如果读者相信文如其人这句话,读过《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我在
《澄清刘亦婷父母的一个误解》一文后附录的《刘亦婷作文为何越写越差》一文
以及刘亦婷写的《哈佛自述》之后,我想不难判断出:

  第一:刘亦婷不懂得谦虚这项美德。

  第二:刘亦婷的知识面一点都不宽。

  第三:刘亦婷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第四:刘亦婷缺乏广泛的兴趣。

  第五:刘亦婷缺乏特长。

  第六:刘亦婷缺乏创造力和创造精神。

  第七:刘亦婷缺乏人文素养。

  第八:刘亦婷缺乏科学素养和良好思考习惯。

  第九:刘亦婷缺乏真性情和个性

  第十:刘亦婷缺乏后劲。 

  ……

  你们能够总结出刘亦婷的“十大优点”,我自然也能总结出“十大缺点”,
而且,我相信我的总结更加有迹可巡。也许有人说我在挑剔,但不要忘记,这不
是简单的自家父母夸孩子的问题,这是有人在借哈佛的巨大无形资产制造完美,
树立偶像,并且已经影响到千百万家庭培养孩子的方式。我实在想不出干什么事
情比还原和质疑他们更有意义。

  附录:

  刘亦婷父母在写书时是怎么牵强附会的,这里选摘一个小段落,奇文共欣赏
吧:

  在我的努力下,婷儿5个月大时,便对音乐和舞蹈表现出日益明显的兴趣:
  ……喂奶喝水都要听着歌儿才肯吃,不管多调皮的时候,一听见歌声就乖了。
大人一唱歌,她就全神贯注地听着,还哼哼叽叽地想跟着学。我若在她面前跳舞,
更是把她高兴得不得了。(引自《哈佛女孩刘亦婷》增订本 第40页)

  看到这段文字我想起了一则新闻,说一些奶牛场通过给牛听音乐增加了产量。
我想,对于音乐和舞蹈或者说节奏的反应是人类的本能,怎么还需要“在我的努
力下如何如何”,如果连这种本能都牵强附会成自己早期教育的功绩,我想,这
完完全全是一种反科学的态度。


  到她满10个月时,婷儿的艺术细胞似乎已经形成了:
  ……那天我抱着她哼了几句歌,她居然自己又哼又舞起来,虽然只是乱晃着
胖胖的小手,但她是在“跳舞”却不容置疑。当我扶她站在穿衣镜前时,她更是
兴高采烈地手舞足蹈起来。
  这种“跳舞”虽然只是一种模仿行为,但创造多半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而且
模仿也是一种有待发展的能力,需要大人随时鼓励,以增强孩子的兴趣和自信心。

  (引自《哈佛女孩刘亦婷》增订本 第40页)

  我看过马戏团的表演,笨拙的大象在音乐中也能翩翩起舞。对于10个月的刘
亦婷来说,对于节奏感强的音乐产生条件反射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刘亦
婷的家长却把这当作刘亦婷艺术细胞形成的证据,是培养的结果。荒谬之极。


  有一天,我发现婷儿老是兴奋地跺脚,就称之为“跳踢踏舞”,还鼓励她一
次又一次地跳。我认为这就是在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自信心。
  婴儿时期形成的即兴创作舞蹈的兴趣,使她在后来的校园生活中无数次地体
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尽管没有训练过的舞姿不可能很规范(因为我不希望婷儿长
大了从事表演艺术,所以我很少在这方面训练她),但全身心地沉浸在欣赏或自
娱中,尽情享受音乐和舞蹈的艺术美,的确是人生的一大幸福。(引自《哈佛女
孩刘亦婷》增订本 第40页)

  孩子跺脚成了即兴跳舞,鼓励孩子跺脚成了培养孩子的兴趣和信心。更让人
惊诧的说法是,这种“婴儿时期形成的即兴创作舞蹈的兴趣,使她在后来的校园
生活中无数次地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我想,如果这个说法成立的话,这个世
界人人都可以是舞蹈家,因为这些地球人都曾经在婴儿时期跺过脚——按照刘亦
婷家长的说法——即兴创作过舞蹈。

  这就是刘亦婷的家长对刘亦婷实施的成功的早期教育吗?如果这就算所谓的
早期教育的话,我看每个家长都可以无师自通,每个孩子都将自动成为天才儿童。
孩子摆弄一下乐器,你可以说他即兴作曲,是音乐神童;孩子在纸上涂鸦数笔,
你可以说他即兴作画,是绘画神童;孩子踢了几下球,这可不得了,在婴儿时就
显示出了卓越的脚法,是未来的罗纳尔多……

(XYS2004122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